就是说这个城市化的好处不是只让城郊区的农民享有,而是透过地票制度可以让更偏远农村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到。
我只提出一个思路,按照这个思维,摸索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域做某种程度的改变。进入 郎咸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反哺农村 。
而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征地运动恐怕才刚刚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些城里人跑到农村去是不是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 比如说德国,德国就有很多这种中小的城镇。就是说这个城市化的好处不是只让城郊区的农民享有,而是透过地票制度可以让更偏远农村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到。除了跟开发商谈判,村里还可以自己盖,盖了以后,透过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分给村民,这样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至于该怎么详细做,不是我该想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自古以来就是征地的开始,比如说早期北宋的开封,人口近百万,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城市,它就是征地来的。2010年4月份,一亩地票卖到14.4万块,全部归农民。他们会援引各种数据来表明中国经济很有可能正在复苏。
因此,中国经济由相关数据所表明的复苏程度需要予以质疑。他们会指出,中国拥有相当多的储蓄资金,其规模相当于GDP的53%,而且还拥有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问题是,地方政府拥有土地,因而促使他们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得财政收入。译 陈玮 校 李其奇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如果中国决定出售其所持的美国国债——哪怕是其中的10%,然后把所得资金用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话,那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理应如此,因为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泡沫显然从来没有消失。
图1:影子银行活动规模人民币(单位:万亿元) 截至2012年信托基金 7.5银行财富管理产品 7.6经纪资产管理 1.9地下放贷 4.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企业债券未偿还余额 1.8总计 22.8占GDP的比例 0.4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信托业协会、瑞士信贷估计再者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已逐渐趋于停滞:它们不再持续增长了。这些地方政府早已负债累累,而重新大搞土地财政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其意思是,他们要么设法继续膨胀泡沫以维持经济增长,要么放弃挣扎而冒经济立即崩溃的风险。这些统计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中国而言,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减少其对投资的依赖程度,同时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对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出口额正在大幅回升,真的吗?鉴于欧洲经济正在恶化,这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为什么套索正在收紧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审慎的,而且他们确信中国经济复苏依然处于正常轨道上。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拜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赐,在2012年之前已然失衡而且脆弱的中国经济,情况已变得更加严峻了。
事实上,由于中国政府推出旨在防止经济硬着陆的一系列刺激措施,这些泡沫已更趋恶化。要维持这种以投资为主导的信贷繁荣,中国手中可供动用的选项正在持续迅速缩窄。
由于中国股市自2007年以来的表现非常糟糕,他们并不相信股市。但随后在2011年便开始出现了后遗症。
其中多少资金已经花掉了呢?并不清楚。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理应显示出经济健康发展的状况,但却并非如此。而信贷融资总额数据(正如上面提到的1月份数据)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正呈现出急剧攀升的态势。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与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几乎完全靠贷款推动)来刺激国内经济绝大多数在产的新矿的这个周期是20年左右,最少也得十年。但中国政府换届伊始,为奠定良好开局势必要勉力提振经济,而中国经济的两架马车(投资和出口),都属于大宗商品消耗密集型,因此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拉动依然不可小觑。
即便是像欧美这样的先行发达工业化国家,铜的人均消费渐趋下降,其人居人均铜消耗量仍有8到10公斤。以此看来,铜未来的生产将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
唱空大宗商品的人认为,没有中国经济奇迹就没有这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而眼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减速,甚至有硬着陆的迹象,所以大宗商品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尽管过去十年全球勘探新铜矿的投资增加了六倍,新铜矿的发现速度却远远落在需求增长的后面。
最近这轮大宗商品牛市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历经10载有余。进入专题: 大宗商品 。
与此同时,老铜矿的产量也在不断下降。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极大,中国对铜的总需求仍要再增长80%,才能使其人均铜消耗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的铜需求,在未来多年内仍将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速度。根据麦肯锡《2012中国消费者年度报告》,汽车是目前中国人最想拥有的一件商品,在未来十年,中国买得起车的城镇家庭数目会增加六倍。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报告《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以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Kondratiev)教授的长波理论为依据,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总共经历了四个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现在经历的是第四个,以往三个大宗商品周期的周期是30年到40年,所以我们目前的这个超级周期的油箱里,还剩下不少公里数。
根据澳大利亚财政部数据,目前中国的人均铜消耗量只有大约5.4公斤,与后起发达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相比仍有甚大差距。此外,大宗商品的利好因素还有:全球主要央行竞相奉行量化宽松和超低息政策,以及美元相对于大宗商品进口大户的亚洲诸国货币而言,有明显的贬值趋势。
为什么铜如此缺乏供应弹性呢?这是因为绝大多数铜来自老矿,世界最大的七座铜矿中,有4座年龄超过70岁。毫无疑问的是,造汽车比自行车要用多得多的铜,还有铝、橡胶、石油等大宗商品。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铜供应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不会多大起色。基于不同大宗商品供应和需求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大宗商品可能会先期进入新的价格上升通道。
例如,今天中国的汽车拥有密度大概是每千人44辆,而这个数值在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是550辆至650辆。供应跟不上新需求综上所述,从需求方面而言,铜的光明未来几乎无可争议,那么从供应面来看又如何呢?根据国际铜研究集团的《2012年世界铜概况》,尽管过去几年铜的价格屡屡破纪录,铜的供应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善,2010年和2011年铜的供应量连续下降,而2012年也只有微弱的增长。从以往历史来看,目前美联储的超低息政策,必将导致高通胀的出现,这将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提供极大的支撑及拉升作用。这无疑是铜市大好的一个信号。
大宗商品目前的囧态极,可能是超级周期中的一个小盘整。所以虽然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得很快(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未来的空间依然很大。
老矿的生产成本高昂,而且产能也极不稳定。打这里望去,大宗商品风光分外妖娆,铜的风景尤好。
铜供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铜矿从发现到投产的周期非常长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许大家认为,随着铜价的高攀,说不定几年内就会有世界级的大铜矿发现并投产。